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祖問:「甚麼物恁麼來?」
師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兩天的研習後將自己的心得化為文字,野人獻曝無非是希望能引起更多的討論,也不枉時間與金錢的投入。開頭的句子取自禪門公案,而副標來自午後的討論議題。心有戚戚故錄之!

一、簡說後現代

我以為,要談後現代,得先掌握後現代的精神。我使用的方法是先對於核心的概念進行瞭解,由此稍稍地理解到何以兩天的研習裡反覆地提及幾個概念:互為主體(inter subjectivity)、不確定(Uncertainty)、暫時地嘗試(tentative)、未知(not knowing)、多元真實(multiple reality)、建構(constructive)、論述(discourse)。

我先簡單地以自己所瞭解的內容,向大家介紹關於後現代的一些概念與觀點。就字面意義上而言,我們可能會以為「後現代」是相對於「現代」而產生的。循著這樣的脈絡想,可能會以為後現代本身也擁有一套「典範」。但持這樣的想法只會又落入了「現代」,換言之,典範的觀點是現代的特徵。

對於後現代的理解,比較理想的是視之為一種思維方式。後現代堅持一種「流浪者」的思維,是一種專事「摧毀」的否定性思維,堅持對劃一性和二元對立思維為特徵的現代思維方式的否定。就此而言,要理解後現代取向,可能必須先從反省自身立場著手。換言之,有就是先對於自己一直以來持用以看待世界的觀點加以否定,也就是在面對事實(reality)時抱持「懷疑」與「不確定」的立場來進行貼近與地理解。後現代思想家提醒我們別崇拜權威大師,更無須印可授證。得先弄清楚大師權威是什麼?

後現代思想所關切的,乃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思維不是我們所以為的「認知」,而是作為真實存在的主體對於置身所在狀態的觀照、體會。過去,我們慣常以運用理論的框架(論述)來觀照自身的存在,後現代提醒我們,必須先問這樣的一套框架(論述)是怎麼來的?真的是如此嗎?他們建議,對於我們一直以來所秉持的「理論」,要將之視為「遊戲」。因為,我們所面對的「真實」世界,是一個未知的、不確定的、複雜的、多元的世界。

二、CLS研習後的心得

二天的CLS研習,有兩個重點:一是在態度上的耳提面命;一是在作為上的表現。對於作為聽者的我而言,預設了CLS「應」有其「特異」之處。對於「異」的掌握,常用的方式是以一個自身所熟悉的體系來作為比較。因此,當講者不斷地反覆提著「態度」,心裡得去看的是這和一直以來所關注的諮商態度有何差別?特別是CLS與client center對於「態度」有何分別?但用這樣的比較方法其實是無效的,因為到底CLS是什麼?並未具體現身,也就會落入擬態的情況裡。於是我換了個方法,將注意力放在示範者的表現上。接下來,我就以「操作技巧」的區別性,說明這兩天的研習裡我所看到的CLS。

三、CLS的操作技巧

講者一直強調「態度」,特別提及的包括Not knowing,not knowing並非unknown,跟後現代的觀點,人際間的交流裡,作為另一主體的助人者不可能unknown,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not knowing,以開放、尊重的態度來貼近當事人,其中更核心的信念是相信與肯定當事人作為自己的主體。
client center同樣肯定、相信當事人為主體,但某種程度上,client center要求助人者以一種非主體的樣貌呈現,緊緊跟隨反映當事人的內心樣貌。我們可以這樣地來看,client center是心理師作為一個反映體來幫助當事人增進他對自己的探索,營造的是以當事人為主體的形式,看重的是「探索」,是將當事人的內心世界「臨摹再現」。
但由於CLS持的是互為主體觀,承認了心理師也是一個思考的主體。在會談過程中是以not knowing的尊重態度,講明自己的內在考量,透過發問來進行與當事人「合作性」地內在發展。因此,看重的不是如實,而是「展現」。因為,「實」不定,「實」有變,無法再現亦無須再現,只須「展現」。

兩天來,觀看講者主要的操作技巧即是「發問」,使用「發問」來協助當事人得以描出內在的輪廓。除了我們所慣以使用來拓展會談的探問技術外,我發現到CLS似乎有一種獨特的「發問」技術。這是從對照講者在與來賓的會談當中,甚少的「情緒反映」,也就是初層次同理心所看出了。

乍看之下,同理較少,但不同的會談仍能呈現出曲調,我認為,那是因為CLS會談中的同理,它的發生不是藉由話語呈現,而是在歷程中經驗。是將同理與發問結合在一起。換言之,同理的重點在於當事人的體會,而未必需要刻意地以言語形式來呈現。

這種有著同理效果的發問,還可以區分成二種形式,我暫時地命名為:

1.同理地發問:結合了同理與發問,也就是助人者的發問語句中,先頭的是一段理解的摘述,再接著發問。

2.同理下地發問:之所以發出問題是立基於對當事人深刻的理解與同理,因此這個發問具備了同理的功能,也就是當事人在聽到助人者所發問的問題時,就體會到助人者對他有所瞭解,所以才能提出問題。能問出問題,不是unknown,而是not knowing。

我們還可以看到,CLS在發出問題前,話語裡會先有一段鋪陳,應該是在交代助人者自己的內在對話(inner dialogue),向當事人交代他何以會問出這個問題。這樣的交代是互為主體態度的具體展現。
因此,我認為CLS主要的展現在於透過「發問」來展現和當事人合作性地進行內在心理交談,至於交談(conversation)的樣貌如何?not know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nlung 的頭像
    hnlung

    心理健康資訊補給站

    hn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