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筆者日前參與一項高中職學生生涯規劃工作坊,帶領其中一組約十三人的小團體。整個活動結束後心裡有著一些感想。

生涯規劃的目的在於提供個人一個思考自我未來生活安排與生命情調的探索機會。在確立目標的同時也能引發實現理想的動力。在這次的工作坊裡,參與活動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包括高中職各個年級。然而,筆者卻發現成員們對生涯的概念卻偏狹地侷限在工作或職業的範疇之中。缺少對人際、社會參與、進修、情感、休閒生活等其它生涯範疇的覺知。

再深入探討他們對職涯的態度與想法時,同學們普遍對薪資收入有著憂慮,期待能得到一個有固定收入的工作,認為自己「必然」要投入絕大部份的時間精力才可能獲得基本的溫飽。其間最讓人訝異的是,透過生涯興趣的探索活動,儘管同學們瞭解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領域為何,但他們寧願依照自己過去與目前的學習背景與訓練來繼續發展,也不願轉換生涯,追求有興趣投入的工作可能。理由是:太遲了。

這樣的理由十分讓人訝異也令人擔心,原本應該是積極熱情,對未來有著奇思怪想、雄心壯志的夢想家們,如今面對未來的生命態度,竟是如此悲觀、消極。他們是低著頭腳踏實地,看不到生命可以有無限的可能。如果年輕一輩的孩子是如此普遍地缺少了對生命的積極熱情時,我們難道不該憂心?我們會有畢卡索、佛洛伊德、達爾文、牛頓、愛迪生嗎?答案恐怕很悲觀,因為他們都是對生命散發無限熱情的人。

孩子們說:「老師與爸爸媽媽都告訴我們,不好好唸書就沒有好工作。什麼是好工作我也不知道?」我們社會設計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強調制度,孩子就在看似多元的管道下依序就定位。這裡面,隱含著教育的目標是「製造」出社會機器需要的零件。從來,他們都不曾被真正當作一個有其獨特潛能的「人」。我不禁要想,是誰澆熄了他們的生命熱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nlung 的頭像
    hnlung

    心理健康資訊補給站

    hn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