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震過後一個月了,隨著災後重建工作的進展,許多人的生活也正逐漸回到往常的軌道上。在整個重建工作中,心理重建工作佔據著媒體的一個角落。為什麼需要進行心理重建工作?災後心理創傷指的又是什麼呢?

地震後人們普遍地在心底留下了「驚嚇」的感覺。除此以外,許多人還有著擔心、害怕,感覺也變得敏感起來。即使是距離災區有著一段距離的我們,同學當中,有些人至今仍有失眠、注意力無法集中、反胃、食慾受到影響等等情況。這些反應都表示我們處於一個壓力狀態之下。

一般而言,壓力(stress)表示我們處於一個「準備」的狀態,顯示我們的身心狀態準備去因應一個超出我們解決能力範圍的問題情境。適當的壓力有助於人們超越目前的能力限制。換言之,壓力有其正面的意義。然而,醫學報告顯示,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將對一個人的生理、心理狀態產生重大影響。921集集地震發生後,許多人都處於不安的狀態,感受到極大的壓力。有些人因而出現了「急性壓力疾患」(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另外有些人則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ymptom Disorder),也就是我們近來常在報紙上看到的PTSD。心理創傷指的就是因為災難事件的極大壓力而導致心理狀況受到創傷性的影響。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之「精神疾患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Ⅳ)的定義,急性壓力疾患是個人直接經驗某種極度創傷性壓力源之後一個月內發生特徵性的焦慮、解離等精神症狀。壓力源事件包括:戰爭、暴力犯罪、性侵害、嚴重交通意外、自然災害、難民、監禁與拷問等。而創傷性壓力源導致的解離症狀則是指:(1)主觀感覺麻木(numbing)、疏離(detachment)、或沒有情緒反應能力;(2)對自己環境的認知能力減少;(3)失去現實感(derealization);(4)失去自我感(depersonalization);(5)解離性失憶症,也就是精神恍惚,無法清楚地回憶起災難事件的情景。無論是ASD或是PTSD,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患者會有持續在心理上再度體驗創傷事件的情況發生,如反覆地回想、噩夢、錯覺、瞬間經驗再現(flashback)、感覺過去的事件再次浮現、接觸可能提醒創傷事件的事物時覺得痛苦、逃避能勾起創傷回想的刺激(人、事、物、地方、活動),以及對能勾起創傷回憶的刺激產生反應而使得警覺性過高,以致於產生如睡眠困難、易怒、專注力不足、過份警覺、誇大的驚嚇反應及躁動不安等狀態。

創傷後壓力疾患發生的時機通常是在事發後一個月到三個月之間,也可能延遲至數月甚至數年後才發作。一般而言,心理創傷的罹患者多是接觸創傷事件的倖存者、目擊者或救援者。嚴重的心理創傷將使得個人的生活步調大亂。

由於ASD是在創傷事件後一個月內發生,若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且符合PTSD的診斷準則時,醫學診斷將由ASD改為PTSD。然而,我們必須瞭解PTSD並非一定是由ASD所發展而成,不少PTSD患者在災難事件後並未表現出任何異常現象,卻在六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後才發生PTSD的症狀,我們稱之為延遲發作(delayed onset)。

延遲發作具備三種特性:1.事發時沒有立即明顯的症狀;2.由於心理防衛機制的使用,在一段時間內可正常地生活而未出現創傷壓力症狀;3.直到新的嚴重壓力事件才引發先前的創傷經驗,出現明顯症狀。何以會有延遲發作的現象呢?因為在創傷事件發生的當時,為抵擋巨大的心理衝擊,個人心理自衛機轉(如否認、抗拒)會發生作用。有些人因為過度使用自衛機轉,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壓力症狀或是症狀輕微,而未受到注意,以致發生延宕,直到間隔了一段時間後才爆發明顯症狀。

有些人在經歷嚴重的災難後,卻表現出極度的沈著鎮定。一般人往往會認為他們是因為調適得宜,而沒有受到響。事實上,這當中的某些人可能因為情緒發展不完整、性格有嚴重缺損、或缺乏良好的人際情感聯結,以致於沒有一般人在災難後常見的情緒反應。這樣一個「鎮靜」的表象之下隱藏了心理危機,使得PTSD的潛在威脅受到忽視。延遲發生型的創傷後壓力疾患提醒我們應有「預防」與「危機篩檢」的觀念,必須以「迅速介入」與「危機處理」作為防止PTSD的重要處理原則,作好「預防勝於治療」的工作。換言之,在災後一個月之內,只要是直接受到災難衝擊者,無論是否出現壓力症狀,都有必要接受助人專業工作(精神醫療、心理諮商、社會工作)的介入協助。

災難之後多數人因為受到創傷壓力(Traumatic Stress)的影響,產生情緒、認知思考、行為與心理上的症狀(表一)。仔細地審視自己的身心狀態是維持心理健康的第一個步驟。我們要強調的是,這些症狀是心理受到創傷壓力後的正常反應,除非情況嚴重到已經影響你正常的生活功能與作息,且經由精神科醫師診斷後,才能確定是否罹患了ASD或PTSD。如果你在核對後覺得自己有某些症狀,可以就近向學務處心理輔導組尋求協助,由專業輔導人員提供適合你的壓力解決方案與建議,協助你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與避免心理創傷的發生。

表一、壓力常見症狀分類表

情緒

認知思考

行為

生理

害怕
焦慮
憂鬱
傷心
悲傷
感到絕望或無助
感覺麻木
易怒
不適當的情緒反應
生氣
罪惡感
否認
不安
過度負荷
難過
擔心
緊張
失望
無助
憤怒
喪失興趣
空虛
情緒起

說話內容混亂
無法集中注意力
記憶變差
縮短注意範圍
過度挑剔
對某事念念不忘
過去場景在眼前瞬間掠過
時常回想災難經
思考
//做決定困難

社交退縮或沉默
對環境過度警覺
多疑的
情緒爆發、失控
改變典型行為
逃避思考、感覺與事件有關的情境
溝通上的改變
性功能的改變
增加酒精或藥物的使用
失去食慾或增加食慾
無法好好休息
過度警覺
過份敏感
失眠
退縮
流淚
哭泣
容易受驚
做夢
衝動
孤立自己
喪失某些行為能力

反胃/拉肚子
呼吸短淺急促
抽筋或顫抖
頭昏眼花或暈眩
寒顫或出汗
容易驚嚇
疲勞
食慾改變
睡得不安穩和夢魘

頭痛
磨牙
感覺不協調
虛弱無力
激躁不安
疼痛
胸悶
噁心
嘔吐
肌肉麻



「壓力」一直以來是現代人們普遍感受到的問題,坊間一些心理機構所開設有關「壓力管理」、「壓力紓解」等課程也一直受到歡迎,處理壓力已是不少人感到興趣的課題。心理疾病也如同身體疾病一般,是預防重於治療的。壓力是影響心理衛生的重要因素,所謂的「壓力預防接種(stress inoculation)」的概念,認為我們平日就要學習各種應變生活壓力的方法,具備分析問題、模擬解決方法,並學習放鬆的技巧以提高自己因應(coping)、調適壓力的能力。最後,我們提供幾種簡易地壓力紓解法供大家參考,只要試著做做看,將有不錯的效果喔﹗

1.深呼吸
2.伸展肢體
3.正向的自我對話
4.與同伴交談
5.想像寧靜、舒適的人、地、事、物
6.閱讀簡短且激勵人心的話語
7.寫作/記日記
8.飲用足夠的水份
9.少量多餐
10.小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nlung 的頭像
    hnlung

    心理健康資訊補給站

    hn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