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的讀書方法有效嗎?
有一種說法是,大學生大致上可分成四種:第一種是既會讀書又會玩的「天之驕子」,第二種是只會讀書不會玩的「莘莘學子」,第三種是只會玩不會讀書的「浪蕩子」,最後一種是既不會讀書也不會玩的「渾噩小子」。第四種人令人匪夷所思,他們極可能胸懷大志但眼高手低,或是玩的時候老想到功課而讀書的時候又想玩。第二種人、第三種人和介於這兩種之間的人則是大半芸芸眾生的寫照。第一種人最有辦法了,玩的很瘋但書也讀的很通。我們可能會認為這群人大概是天縱英才吧!有一小部分的原因是如此,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採取有效的學習方法並妥善的安排時間。而,這些方法是可以學習的。
在介紹一些學習方法之前,我們不妨來回想一下我們平時的讀書習慣。我是否有預習功課的習慣?我是否有課後立即複習的習慣?我是否總是考前一天才臨時抱佛腳?我讀書時,桌上是否總是堆滿了等待我去翻閱的書?桌上是否總是堆滿了零食?書桌是否總是凌亂的找不出一小塊可以展讀的空間?我是否有邊讀書邊聽音樂的習慣?我是否常常一翻開書就想睡覺?類似這樣的問句可以無窮盡的累加上去。上述的這些讀書習慣,有些(像預習、複習)是從小學起老師們就耳提面命,而你們也可以朗朗上口的(奇怪的是,要實際落實竟然這麼難)。在這裡,我同樣要強調預習、複習的重要性,此外,我要與各位分享我作為「過來人」的一些體驗及心得。
訂計畫:
重點是訂一個可行的讀書計畫,訂長計畫而不要常訂計畫。首先計算你有多少時間可以利用、有多少功課要完成,將時間作一個合理的分配,然後按照計畫實行。我個人的心得是這個策略對於應考有極大的助益,尤其是對考試範圍確定的科目。在美國求學期間,印象深刻的一次經驗是,我為了一個檢定考試必須讀完一本有將近二十章、三百多頁的大塊頭教科書,我利用寒假約二十天的時間,每天讀完一章並詳細作了筆記(當然我也出遊好幾天),結果考試成績遠超過要求的標準。另一個例子是,有一位老師的課要求學生一星期讀完一本書,然後到課堂上討論。這些書雖然不至於艱深難懂,但是對於一個外國學生而言,要在一星期內讀完兩百頁的書也非易事。我的因應對策就是訂一個計畫,每天按照進度閱讀,如此按部就班的讀下來,我順利的完成這門課。這裡要強調的另一個重點是,所訂的計畫要有一些彈性,容許一些突發的情形發生。比如,你計畫在今晚讀完某一章節,但不巧有朋自遠方來,你可能因此將進度耽擱下來。記得在次日將進度補上(這裡可能要學習在適當時機說「不」,以免進度被無窮盡的耽擱下去)。
引起動機:
對於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大部分的人比較可能主動去研讀。對於不感興趣而又非讀不可的科目,如何引起動機是一大學問。這裡提供兩種處方供大家參考。第一種方法是先讀感興趣的科目,待讀書的情緒培養出來後,馬上換讀不感興趣的科目。若此方法無法奏效,改採事後增強法,也就是在讀完一些章節之後獎勵自己,比如聽一段音樂或是吃點平日不准吃的零食。
休息的時機:
一般人休息的時機可能是讀累了或是研讀告一段落,這些的確是休息的好時機。不過,如果你的情形是時間緊迫、又有一大堆的功課要複習,這時就要慎選休息的時機了。為了確保休息之後可以很快進入狀況,最好是選擇在最有趣、最引人的內容時停下來休息。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寫長篇的報告,也就是說,最好是在你很清楚接下來要寫些什麼時停下來休息,待你回到座位上時,你立刻能下筆如有神。我的論文就是這樣寫成的。我有時盯著電腦螢幕兩三個小時,只為了要把一個概念陳述清楚。但是一旦我清楚接下來要寫些什麼,我就放心的讓我的眼睛、手、腦袋休息一下。
團體研讀:
對於一些艱深或缺乏基礎的科目,找幾位同學一起研讀,整合每個人瞭解的部分,經由討論激發新的見解,可以增加對該科目了解的深度及廣度。這個方法也適用於應考,尤其是對考試範圍很大的科目。記得大一時,第一次讀原文書,加上又是從未接觸過的心理學,而老師的考試方式又是自某一章中抽出幾個段落要求我們即時翻譯成中文。班上同學的因應策略是找幾位伙伴組成一個研讀小組,每人負責翻譯一些段落,在考試前討論並分享每個人的成果。於是,不管老師要求我們翻譯哪些段落,我們皆能下筆如有神般的盡情揮灑。
口語表達法:
對於一些艱深的概念,你是否常有讀了數回仍然搞不清楚的苦惱?這時不妨找個同學或朋友當聽眾,試著教他這個概念。當你嘗試去說明這個概念時,你已經在組織所有有關的知識,這位聽眾的詰問更進一步刺激你去思考,你先前模糊的概念一定逐漸清晰。記得在美國求學時,有一門必修課是「行為的生物基礎」,其中提到許多我從未聽過的概念,如神經傳導元、神經傳導物質、藥物如何在體內產生藥效等等。我常在考試前夕,為了確定自己弄清楚了這些概念,請我的先生充當學生聽我講課。當然,找一個有耐心又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聽眾是很重要的。我發現這個方法很受用!
以上這些方法只是無數方法中的幾個,重點是我覺得它們有用。每個方法對每個人的受用程度不一,重要的是去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確實去實行。
有一種說法是,大學生大致上可分成四種:第一種是既會讀書又會玩的「天之驕子」,第二種是只會讀書不會玩的「莘莘學子」,第三種是只會玩不會讀書的「浪蕩子」,最後一種是既不會讀書也不會玩的「渾噩小子」。第四種人令人匪夷所思,他們極可能胸懷大志但眼高手低,或是玩的時候老想到功課而讀書的時候又想玩。第二種人、第三種人和介於這兩種之間的人則是大半芸芸眾生的寫照。第一種人最有辦法了,玩的很瘋但書也讀的很通。我們可能會認為這群人大概是天縱英才吧!有一小部分的原因是如此,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採取有效的學習方法並妥善的安排時間。而,這些方法是可以學習的。
在介紹一些學習方法之前,我們不妨來回想一下我們平時的讀書習慣。我是否有預習功課的習慣?我是否有課後立即複習的習慣?我是否總是考前一天才臨時抱佛腳?我讀書時,桌上是否總是堆滿了等待我去翻閱的書?桌上是否總是堆滿了零食?書桌是否總是凌亂的找不出一小塊可以展讀的空間?我是否有邊讀書邊聽音樂的習慣?我是否常常一翻開書就想睡覺?類似這樣的問句可以無窮盡的累加上去。上述的這些讀書習慣,有些(像預習、複習)是從小學起老師們就耳提面命,而你們也可以朗朗上口的(奇怪的是,要實際落實竟然這麼難)。在這裡,我同樣要強調預習、複習的重要性,此外,我要與各位分享我作為「過來人」的一些體驗及心得。
訂計畫:
重點是訂一個可行的讀書計畫,訂長計畫而不要常訂計畫。首先計算你有多少時間可以利用、有多少功課要完成,將時間作一個合理的分配,然後按照計畫實行。我個人的心得是這個策略對於應考有極大的助益,尤其是對考試範圍確定的科目。在美國求學期間,印象深刻的一次經驗是,我為了一個檢定考試必須讀完一本有將近二十章、三百多頁的大塊頭教科書,我利用寒假約二十天的時間,每天讀完一章並詳細作了筆記(當然我也出遊好幾天),結果考試成績遠超過要求的標準。另一個例子是,有一位老師的課要求學生一星期讀完一本書,然後到課堂上討論。這些書雖然不至於艱深難懂,但是對於一個外國學生而言,要在一星期內讀完兩百頁的書也非易事。我的因應對策就是訂一個計畫,每天按照進度閱讀,如此按部就班的讀下來,我順利的完成這門課。這裡要強調的另一個重點是,所訂的計畫要有一些彈性,容許一些突發的情形發生。比如,你計畫在今晚讀完某一章節,但不巧有朋自遠方來,你可能因此將進度耽擱下來。記得在次日將進度補上(這裡可能要學習在適當時機說「不」,以免進度被無窮盡的耽擱下去)。
引起動機:
對於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大部分的人比較可能主動去研讀。對於不感興趣而又非讀不可的科目,如何引起動機是一大學問。這裡提供兩種處方供大家參考。第一種方法是先讀感興趣的科目,待讀書的情緒培養出來後,馬上換讀不感興趣的科目。若此方法無法奏效,改採事後增強法,也就是在讀完一些章節之後獎勵自己,比如聽一段音樂或是吃點平日不准吃的零食。
休息的時機:
一般人休息的時機可能是讀累了或是研讀告一段落,這些的確是休息的好時機。不過,如果你的情形是時間緊迫、又有一大堆的功課要複習,這時就要慎選休息的時機了。為了確保休息之後可以很快進入狀況,最好是選擇在最有趣、最引人的內容時停下來休息。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寫長篇的報告,也就是說,最好是在你很清楚接下來要寫些什麼時停下來休息,待你回到座位上時,你立刻能下筆如有神。我的論文就是這樣寫成的。我有時盯著電腦螢幕兩三個小時,只為了要把一個概念陳述清楚。但是一旦我清楚接下來要寫些什麼,我就放心的讓我的眼睛、手、腦袋休息一下。
團體研讀:
對於一些艱深或缺乏基礎的科目,找幾位同學一起研讀,整合每個人瞭解的部分,經由討論激發新的見解,可以增加對該科目了解的深度及廣度。這個方法也適用於應考,尤其是對考試範圍很大的科目。記得大一時,第一次讀原文書,加上又是從未接觸過的心理學,而老師的考試方式又是自某一章中抽出幾個段落要求我們即時翻譯成中文。班上同學的因應策略是找幾位伙伴組成一個研讀小組,每人負責翻譯一些段落,在考試前討論並分享每個人的成果。於是,不管老師要求我們翻譯哪些段落,我們皆能下筆如有神般的盡情揮灑。
口語表達法:
對於一些艱深的概念,你是否常有讀了數回仍然搞不清楚的苦惱?這時不妨找個同學或朋友當聽眾,試著教他這個概念。當你嘗試去說明這個概念時,你已經在組織所有有關的知識,這位聽眾的詰問更進一步刺激你去思考,你先前模糊的概念一定逐漸清晰。記得在美國求學時,有一門必修課是「行為的生物基礎」,其中提到許多我從未聽過的概念,如神經傳導元、神經傳導物質、藥物如何在體內產生藥效等等。我常在考試前夕,為了確定自己弄清楚了這些概念,請我的先生充當學生聽我講課。當然,找一個有耐心又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聽眾是很重要的。我發現這個方法很受用!
以上這些方法只是無數方法中的幾個,重點是我覺得它們有用。每個方法對每個人的受用程度不一,重要的是去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確實去實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