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情志療法
立基於陰陽五行的思維模式,中醫認為疾病的成因可以分成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內因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類情緒傷及五臟所引起的疾病。外傷即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火等因素所引起的外感性疾病。不內外因係起因於飲食、起居作息、房勞、生產等所致的疾病。因此,中醫非常看重情緒對人健康的影響。
關於內傷七情引起疾病的理論,在內經、難經等古籍都有原則性的提示,以下分別敘述:
一、喜-內經曰:心在志為喜。又曰:心實則笑,笑則喜。又曰:暴喜傷陽。又曰:喜怒傷氣。又曰:喜怒不節者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又曰:喜則氣緩。蓋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靈樞曰:喜樂者神蕩散而不藏。又曰:喜樂無極則傷魄,魄為肺神也。
二、怒-內經曰:肝在志為怒。大曰:暴怒傷陰。又曰:大怒則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昏厥。又曰:血并於上。氣并於下。心煩惋善怒。又曰:怒則氣逆、則嘔血又飧泄矣。又曰:怒則氣上。靈樞曰: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
三、憂-內經曰:肺在志為憂。又曰:憂則氣沉。靈樞曰:秋憂不解則傷意。意為脾神也。又曰:憂則隔塞否閉。氣脈斷絕而上下不通也。
四、思-內經曰:脾在志為思。又曰:思則氣結註云繫心不散故氣亦停留而結也。又曰:思則心有所刈,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靈樞曰: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又曰:怵愓思慮則傷神,神蕩則恐懼流淫而不止也。
五、悲-內經曰:肺在志為悲。又曰:心虛則悲,悲則憂。又曰:精氣并於肺則悲。又曰:肺主殺。故其志為悲。又曰:悲則氣消。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靈樞曰:悲哀動中則傷魂。又曰: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六、恐-內經曰:腎在志為恐。又曰:胃為恐註云;胃熱則腎氣微弱故為恐。又曰:恐則氣下,死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靈樞曰:足少陰脈病善恐。又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又曰:恐者神散蕩而不收。
七、驚-內經曰:血并於陰氣并於陽故為驚狂。又曰: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處理因為情志所引起的疾病時,中醫特有的傳統精神治療方法稱為情志療法,是透過醫務人員的語言、行為來改善患者的神情失常,以達到減輕症狀或加速治癒的目的,實施的方式有二:一是用一種心情去戰勝、制止、克服另一種心情的治療方法,成為情志相勝療法;二是對致病原因加以解說,指導患者處理情緒,稱為勸慰導惑療法。
情志療法的理論根據為《黃帝內經》。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張子和:「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聽視。」《儒門事親》
朱震亨:「五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鬱而成痰,故為癲癇狂妄之症,宜以人事制之,非藥石所能療也,須察其由以平之。怒傷於肝者,為狂為癇,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於心,為癲為癇,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於肺者,為癇為癲,以喜勝之,以思解之。思傷於脾者,為癇為癲為狂,以怒勝之,以喜解之。恐傷於腎者,為癲為癇,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於膽者,為癲,以憂勝之,以怒解之。悲傷於心胞者,為癲,以恐勝之,以怒解之。」《丹溪心法》
一種心情為什麼能夠戰勝、制止、克服另一種心情呢?張介賓在《類經》中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作了系統的論證:「悲憂為肺金之志,故勝肝木之怒。悲則不怒,是其證也。恐為腎水之志,故勝心火之喜。恐則不喜,是其證也。怒為肝木之志,故勝脾土之思。怒則不思,是其證也。喜為心火之志,能勝肺金之憂。喜則神暢,故勝憂也。思為脾土之志,故勝腎水之恐。深思見理,恐可以卻也。」
壹、情志相勝療法
亦稱「以情勝情療法」或「七情相勝法」,肇始於《內經》。就是有意識地採用相勝的情志活動去戰勝、控制因某種情志刺激相關的情志引起之病,而達到減輕或治癒疾病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治療方法。
運用情志相勝療法時必須瞭解中醫思想裡情志間並非一對一關係,而是依五行生剋之理所形成的辯證關係。因此,必須以整體的觀點來看待當事人,才可能提供有效的治療。
1.
欣喜療法—悲傷心者,以喜勝之;憂傷肺者,以喜勝之
即醫師用嘻笑、謔浪褻狎之言或怪異動作,促使患者感到喜悅,精神欣慰,而出現好動、歡笑、有滿足感,使意志暢達,情緒活躍、心境愉快、精明恢復,適於性格內向、語音低沉、表情淡漠、面容憂愁、常感寂寞、悲觀消極之意志活動減低或缺乏之癲疾。對於表現狂、暴、躁、怒之狂症禁用。
翁壽承認為:肺為氣主,忌乎膹鬱。經曰;「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是憂能傷肺之由也。至於喜可勝憂,其義何故?亦考岐伯曰:「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則以閉塞者而和緩,豈不得謂之勝乎?然亦更有明顯者,凡人有所憂愁,每多胸膈不舒,適逢歡快之事,即可情懷開曠,此尤情性之常,寧獨火可勝金而已哉。《吳醫匯講》
張子和《儒門事親》:息城司侯,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之,罷,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餘成塊,狀若覆杯,大痛不住,藥皆無功。議用燔針炷艾,病人惡之,乃求於戴人。戴人至,適巫者在其旁,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結塊皆散。乃以喜勝悲之治法。
丹溪治陳狀元弟,因憂病咳唾血,面黧色,藥之十日不效。謂其兄曰:「此病得之失志傷腎,必有喜解,乃可癒。」即求一足衣食之地處之。于是大喜,即時色退,不藥而癒。《古今醫案按》
朱震亨《古今醫案按》:一女新嫁後,其夫經商二年不歸,因不食,困臥如痴,無他病,多向裡床坐。丹溪診之,肝脈弦出寸口,曰,此思男不得,氣結於脾,藥獨難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脾主思,過思則脾氣結而不食,怒屬肝木,木能剋土,怒則氣升發而沖,開脾氣矣。其父掌其面,呵責之。號泣大怒,至三時許,令慰解之,與藥一服,即索粥食矣。朱曰:「思氣雖姐,必得喜,庶不再結。乃詐以夫有書,旦夕且歸。後三月,夫男歸而癒。」乃以怒勝之,以喜解之。
一宦素謹言,一日會堂屬官筵中,有蘿卜頗大,客羨之。主曰尚有大如人者,客皆笑以為無,主則悔恨自咎曰,人不見如此大者,而吾以是語之,眾以吾言為妄且笑也,因而致病,藥不應。其子讀書達事,思其父素不輕言,因愧羞成病,必須實其所言,庶可解釋,遂遣人至家取蘿卜如大人者至官所,復會堂屬,強扶父病而陪,至數巡,以車載蘿卜至席前,客皆驚訝,其父大喜,厥旦疾癒。《續名醫類案》
一縣差,拏犯人,以鐵索鎖犯,行至中途,(犯)投河而死。犯家告所差人,索騙威逼致死。所差脫罪,未免費財,憂憤成病,如醉如痴,謬言妄語,復無知識。診之曰,此以費財而憂,必得喜乃癒,藥豈能治哉。令其(家屬)溶錫作銀數錠,置其側。病者見之果喜,握視不置,後病遂癒。此以喜勝憂也。《續名醫類案》
2. 憤怒療法—思傷脾者,以怒勝之
翁壽承認為:「脾志思而肝志怒,木能剋土,此其理也,而曰傷曰勝,義亦顯明。岐伯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蓋脾處中州而屬土,喜健運而惡鬱結,思則氣結,故曰傷也。況思雖為脾志,而實本乎心,心者,脾之母也。今以更思而心營暗耗,母氣既虛,則所以助脾者亦寡矣。若夫怒可以勝思,不言而喻,嘗見人熟思審處之時,忽有拂逆之加,一朝之忿,無不為己,前此之思之弗得忽措者,至此而無暇計及矣。此無他,亦惟人之常情,有緩與急而已矣。」
就是用詆毀、污辱、欺罔之言,或以與患者行為相反的動作,引起肝氣橫逆,陽氣亢奮、氣血奔騰,上沖情竅,即「怒則氣上」、「怒則氣逆」,產生高頻性情志震盪的生理效應,而使木僵除、憂愁解、鬱結消、思慮忘,使之表現為語激動、表情煩躁、行為多動,適於憂愁不解、煩悶不語、情緒低落、嗜臥厭聲之陰性精神情志病變之癲症,亦可用於喜樂療法無效之病例,但這種暢達性心理治療是以怒勝之,喜解之,只可暫用,不可長期反覆使用,矯正則止,以防壞病之變,對於狂、剛、躁、暴之狂症禁用。
例:《呂氏春秋》:其國閔王臥床不起,大臣從宋國請來名醫文摯為閔王診治。初診時,文摯連藥都未開,拂袖而走;再診時,竟然連招呼也不打,穿著鞋子登上了病榻。閔王見了十分惱火,但為了治病,只得暫且忍耐。誰料文摯還腳踏王袍,口出粗言,譏諷閔王。閔王忍無可忍,大罵文摯,結果吐出許多胃中積食,病情減輕,二三天後恢復了健康。
例:《三國志˙華陀傳》記載:有一郡守病,陀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陀。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瞋恙紀甚,吐黑血數升而癒。
例:張子和治一婦人失眠,認為是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醫藥無療,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乎平。
例:邱汝誠治一女子,恒笑不止。求診,問生平所愛何衣?令著之,使母與對飲,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痊。乃以怒勝喜。
3.
驚恐療法—喜傷心者,以恐勝之;驚傷膽者,以恐解之
翁壽承指出:「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為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恐之情急於喜也。是僅以水火相克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因喜致病者,以恐、怒或悲治之。《儒門事親》:莊先生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莊知其將癒,慰之。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驚」與「恐」是一組情志態勢的漸進詞,由見驚繼而出現恐懼的心理效應,就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憂愁悲哀之語,採用突然襲擊法,使患者在短促的瞬間內,神志惶恐,使患者當時處於心內空虛、思緒緊張、神態驚慌、表情恐懼,使神憚散而不藏之氣閉鬱而結塞,是一種應激保護性心理反應,使怒狂除、嘻笑停、歌樂休、躁憂寧,適用於精神亢奮、狂、躁、動、怒為特徵的狂症。《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也。」所以以恐勝喜只是權宜之計,中病即止。反之則要「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或則採用喜樂療法,使氣機復而渙散。
張子和《儒門事親》: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惟習可以治驚。
例:衛德新之妻,旅中宿於樓上,夜值盜劫人燒舍,驚墜床下。自後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家人輩攝足而行,莫敢冒觸有聲,歲餘不痊。諸醫作心病治之,人蔘珍珠及定心丸,皆無效。張子和診治時,乃命二侍女執其手,按高椅之上,前置一小几。張說:「娘子當視此」,一木猛擊之,其婦大驚。張說:「我以木擊几,何以驚乎?」少定,又擊之,驚也緩;又連擊三五次,同時暗中遣人以杖擊門和擊背后之窗。婦徐徐驚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張子和說;「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是夜復使人去擊其門窗,自夕達曙,無驚狀,不藥而癒。嗣後,雖聞雷亦不驚。係通過用驚恐的方法進行練習,使病人明白自己受驚的原因,消除不必要的緊張心理。
4. 悲哀療法—怒傷肝者,以悲治之
以「隱惻死亡之言」或傷感悲泣之語,感化患者的狂亂喜樂狀態,使之趨於正常或銳減,使患者意志消沉、思緒悲哀、表情傷感、行為孤僻,而使狂言止,嘻笑休、妄想斷、多動除;或使思慮解、結氣消、內鬱除,是一種逆反性心理治療,因此可以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治療因素,適用於狂症中某些症狀與前述合拍者。鬱症與癲症患者禁用。
翁承壽指出:肝為木臟,欲散而苦急。經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又曰:「怒則氣上」。夫以將軍之官,至剛之臟,復以嗔怒而助其氣,是急也,非散也,故曰傷也。若夫悲者,有所哀痛而然也。經曰:「悲則氣消」,則當氣逆之時,適以此消氣者值之,謂之曰勝,誰曰不然。怒為肝志,何獨非肺志之憂勝之,而云「悲勝怒」乎?蓋喜怒憂思悲恐驚,其情有七,而五臟止有五志,故遣去悲與驚二者,以悲與憂相類,皆屬不遂其心也;驚與恐相類,皆有所怯也,惟悲之情較急於憂,故其勝怒為更切耳。由此觀之,即謂之憂勝怒,亦何不可。《吳醫匯講》
憂極不表現為悲,便表現為怒,因而怒與憂固其一也。所以在治療上,治怒既可用悲勝,也可以喜制。
例:項關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輟。眾醫處藥,半載無功,求治於張子和。張診之曰:「此難以藥治。」乃使二娼,各塗丹粉,作伶人狀,其婦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兩個能食之婦,誇其食美,其婦亦索其食而為一嘗之。不數日,怒減食增,不藥而癒,后得一子。《儒門事親》
例:明代農民李大諫,世為農家,突然考中了舉人,其父聞之,以喜故,失聲大笑,笑不合口;第二年春天,李大諫又考中了進士,其父笑彌甚,歷十年…遂成痼疾,初猶間發,後宵旦不能休,大諫甚憂之,從容與某太醫相商,因得所授。令家人紿乃父云:「大諫已歿」。李父得悉後,哭得死去活來,十分悲傷,慟絕幾殞,如是者十日,病漸瘳。接著又寄信告訴李父說:「大夫治大諫,絕而復甦」。李父聽後,不再悲傷,歷時十年的狂笑病,不藥而癒。乃以悲勝喜之案例。
5. 思慮療法—恐傷腎者,以思解之
就是通過醫務人員懇切的的語言或循環漸進的如實表演,使患者心境回復到驚恐產生的根源中去,使之重新認識、認真學習、復反思考,并對有關事物或事情引起的病加以思慮,消除致病因素,以解脫和對抗恐懼的病態情緒使精神緊張、思想慌恐、情態畏懼之症減輕或消除。這主要因「思則氣結」,使驚恐懼怕所耗散之神氣,得以上行而存于脾、歸於心神統領,使理智恢復,主要適用於癲症。
翁壽承指出:思慮之志出於神,以思勝恐,亦即以土制水,論情論理,亦適合也。《吳醫匯講》
《晉書˙樂廣傳》記載:河南地方有官員名叫樂廣,嘗有親客,文闊(別)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弓),漆化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呵頓癒。」乃「杯弓蛇影」中以思解恐的作法。
貳、勸慰導惑療法
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精神支持療法、精神分析法。是通過醫務人員以語言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合理的解釋、勸說、宣傳、引導、解疑、辨惑,使之聯想等方法,宣傳癲狂的有關防治知識,分析其發生發展,解除患者為情志所苦的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正確對待疾病,並積極主動配合治療,促使情志康復的一種治療方法。
《靈樞˙師傳篇》、《素問˙移精變氣論》中有許多篇幅曾對用語言開導法治療疾病提出很多名言。總之,我們治療癲狂就要遵循經旨,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明確認識,並與醫務人員合作,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消極的心理狀態,吐出真情,這裡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例、照之以法」,這時要分為個人治療或集體治療,通過自由聯想,讓患者將心中所想的複雜問題毫不掩飾、無所顧忌、無約束、不選擇、自由盡情地訴發出來,達到消除患者壓抑於內心的心理創傷;或通過詳盡的解釋,使患者了解無意識的內容如何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懷、行為、語言,使其克服神志壓抑狀態而趨於正常,解釋的內容包括不常正的態度、不協調的舉動、患病中的特異症狀及過失、語言、夢中的思想動態、機理及思想變異等。這時患者理解了病態涵意,就啟發患者的自我認識,使其對自己的價值、工作能力、理智缺陷有一重新充份的認識,使心理活動趨於正常或減輕。這些主要通過解釋、安慰、保證、鼓勵、解惑來實現的,引導患者逐步面對現實,從而消除內心焦慮、緊張、苦悶;或解除患者由疑心誤解所導致的幻覺症、抑鬱病等;採取破疑釋誤、闡明真相、剖析本質,使誤解疑惑得以解除,但是對於性格抑鬱、沉默寡言之人,其症狀難以消除,這時就造「循因解釋、據理舉例解惑」,如無效者可採取以假物相欺,以謊釋疑。「詭詐譎怪」,以假亂真,但其中必須形象逼真,運用自如,方可巧轉意志,中肯繫而療效顯,蓋彌彰而達目標。適用於癲狂症,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歇斯底里病、焦慮症、恐怖症、性變態、反應性精神病及重型精神病人的恢復期治療,醫院社會均可施行。
總之,追溯癲狂症的發病原因,採用循因辨治的情志療法,在某些特定症狀中可收到成效,是因病種的特異性而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是一種簡單易行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 Apr 28 Thu 2005 12:24
中醫情志療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