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許多寄讀災區兒童的學校反應這群孩子開始出現憂鬱的反應,更有孩子有著攻擊破壞等反社會行為,造成學校與老師的困擾。對此現象,應該從兒童與少年的悲傷反應來加以理解,切不可輕易將「偏差」及「反社會」的標籤加諸在孩子的身上。
經歷921大地震後,尤其是喪親的孩子,離鄉寄讀的日子是他調適生命中重大傷慟的時光。每一個人的悲傷都有其獨特性。事實上,喪親的孩子正處於一個危機時期,極容易因為不被瞭解與自我排斥而表現出被認為是「偏差」的行為。經歷春節、清明等等重要節日的孩子的心中不僅有著深沉的悲慟,還可能有著憤怒、迷惘等情緒尚未解決。例如看到其他同學有爸爸媽媽來接送上下學,心中的失落感可能會加劇,形成「我是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這樣的信念以及低自尊,刻意地區別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加劇其退縮的行為傾向。
此外,同學間不經心的嘲笑「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這對喪親的孩子言是一種羞辱,往往造成衝突打架。如果老師不明瞭事由加以責備,更是破壞了孩子原本可能來自老師的支持關係,加深「我是壞孩子」的想法。此時,周遭的人們的態度將是孩子決定自己何去何從的關鍵,以「反社會」或「偏差」的觀點來對待孩子會將孩子真的推入偏差的隊伍之中。
對於教師而言,若是無法瞭解孩子受困於悲傷之中,而以口頭的勸說,要求孩子應該要更懂事的想法,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更深的孤單與失落,也違背災後心理重建的重要原則「正常化」(normalization)。「正常化」是能夠瞭解與接納孩子的這些「異常」的反應其實是調適悲傷時會出現的「正常」情緒反應與行為。「接納」是教師面對喪親的孩子最重要的態度與原則,孩子能夠感受到老師真心地接納,才能安全地表達出他的悲傷、憤怒、愧疚、孤獨、無助、驚嚇、思念,也才具備了協助孩子走過悲傷的基礎。孩子會有這些看似「偏差」的行為必然有其緣由,能夠耐心傾聽、理解時,才能真正地貼近孩子的內心。
專家表示應該要協助孩子發現生命的意義,此一目標並非要孩子去「想通」或必須「體悟」什麼人生的道理。意義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理解,我們要做的是「傾聽」孩子對他自己以及失去了父母親後的想法、看法,協助他整理。
對於班上有災區喪親兒童的老師而言,這群孩子需要較多的關懷來走過悲傷。失去了父母親的孩子失去的是深愛他的人,面對這群孩子請別再期待他們「應該」或「不應該」如何如何,而是以您的愛心,重拾他們感受到關心與被愛的能力。心理重建是耐力賽跑,對孩子的關懷更是一條長遠的陪伴路途,我們必須瞭解兒童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輕易地放棄或是忽視,可能會使我們將來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
- Apr 28 Thu 2005 12:18
請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反社會行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